藝術品電商:跳出去還是在屋檐下
一方面是藝術品傳統(tǒng)拍賣業(yè)在2015年繼續(xù)探底,另一方面卻是藝術品電商迎來新一輪資本關注。
...
一方面是藝術品傳統(tǒng)拍賣業(yè)在2015年繼續(xù)探底,另一方面卻是藝術品電商迎來新一輪資本關注。
“2016年起,藝術品電商行業(yè)將由藍海逐漸變?yōu)榧t海。基金、金融介入,許多傳統(tǒng)的社交型、教育型藝術企業(yè)也陸續(xù)殺進來。但最后,大家都想切交易的蛋糕。”藝客CEO呂淼告訴《瞭望東方周刊》。
藝客是集直購、租賃、自媒體及衍生品開發(fā)于一體的藝術品交易平臺,2015年獲得A輪1000萬美元融資。
201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總成交額506億元,較2014年縮水20%,已回到2010年的水平。
成本高企、征集困難、買家觀望……拍賣行不得不壓縮場次甚至放棄拍賣,互聯(lián)網交易渠道卻好像出現了更多存在價值。
趙涌在線的創(chuàng)始人趙涌總結:在客戶群體、市場定位、服務方式、投資理念等諸多方面,網絡交易和傳統(tǒng)拍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,兩者注定無法統(tǒng)一。
趙涌在線是全球最大的郵票、錢幣、紙雜交易平臺,剛剛獲得廣發(fā)證券為首的數家投資機構近億元融資。
“數百年歷史的拍賣巨頭很難在互聯(lián)網領域有所突破,適合互聯(lián)網的基因會選擇‘跳’出去獨立發(fā)展,不會在傳統(tǒng)公司的屋頂下進行改革。”趙涌說。
“圍城效應”
一個被普遍引用的數據是,至2014年底,中國藝術品交易網站已近2000家。它們的切入點各異,比如拍賣、理財等,或是綜合性平臺。
在藝術品互聯(lián)網大會發(fā)起人王槄的觀察中,“圍城效應”是目前藝術品電商行業(yè)面臨的大問題。
“里面的人出不來”,指傳統(tǒng)藝術行業(yè)出身的人對互聯(lián)網運作難以有效把握;“外面的人進不去”,指藝術行業(yè)壁壘強大,已形成很多默認行規(guī),外人很難進入。
結果,擁有流量優(yōu)勢的電商企業(yè),因為沒有公信力和藝術品交易場景,難以成交高質量藝術品;專業(yè)藝術品電商又苦于沒有流量。
即使如此,資本仍在強勢進入。
家居連鎖巨頭紅星美凱龍在2015年底宣布入股剛成立不到一年的Artpollo。該公司在APP和PC端有兩個電商平臺,主打藝術品線上交易和評估,受理的藝術品絕大多數在萬元以下。
盡管用戶始終不旺,且因拖欠藝術家作品和款項深陷糾紛泥潭,HIHEY也獲得了包括京東在內的數千萬元人民幣B輪投資。
HIHEY成立于2011年,是國內較早的藝術品電商企業(yè)。其盈利主要來自5%至30%不等的藝術品交易抽成,目前簽約藝術家超過萬名、合作畫廊約兩百家。它在北京、上海等城市也有多家線下連鎖空間。
中國最早的藝術品在線交易平臺是成立于2000年的北京嘉德在線拍賣有限公司(簡稱“嘉德在線”)。2000年11月嘉德在線拍賣海外回流的徐悲鴻名作《愚公移山》,創(chuàng)下當時在線藝術品拍賣的最高價格紀錄。
十多年過去,強大的品牌背書沒有使嘉德在線獲得較大市場領先份額,網絡上對其貨品真?zhèn)蔚募まq卻對它的公信力形成巨大打擊。
在呂淼看來,作為一個主要針對消費級藝術品的線上交易平臺,嘉德在線也許過于“超前”,“那時連淘寶都沒有。大部分時候,你只能比時代快半步。”
同樣“超前”的還有1985年在德國成立的趙涌集團,最初以直購及拍賣方式做郵票和錢幣的線上交易。10年后它轉戰(zhàn)上海,2000年成立C2C交易平臺趙涌在線。其成功之處在于面向專業(yè)領域用戶形成入門級別平臺,避開了激烈競爭。
后來,盛世收藏網、博寶藝術網、雅昌交藝網等陸續(xù)出現。
然而,“比如2006年到2009年,藝術品尤其是當代藝術市場爆發(fā),那時北京有上萬家畫廊,很多人提著現金都買不到東西,利潤太大、太直接,根本無需電商。”呂淼回憶說。
直到金融危機打破市場泡沫,畫廊開始另尋出路。一些藝術類媒體由于廣告斷崖也轉型進入電商行業(yè),如HIHEY、雅昌等。這時還產生了一批傳統(tǒng)從業(yè)者,比如畫廊老板或藏家用自有資金做電商,一直延續(xù)到現在。
“它們背靠高端資源,但與互聯(lián)網并不匹配。”呂淼分析說,“傳統(tǒng)交易方式是靠人情或關系維護、品牌背書。互聯(lián)網上的品牌背書只能影響一小群人,買高端藝術品的人為什么要在網上買呢?”
龐大市場的創(chuàng)新機會
王槄把藝術品電商的發(fā)展分為三個階段。
web1。0門戶時代,以主推單向傳播的信息展示為主的趙涌在線、盛世收藏等為代表;在web2。0的搜索和社交時代,強調用戶產生內容、人與人之間的雙向互動。比如雅昌藝術網旗下的藝搜,提供中國藝術品的拍賣交易數據的查詢服務。
“一些可謂行業(yè)先驅的藝術品電商,從當時的前衛(wèi)到如今的落后,創(chuàng)新、人性化不足,還保留著十多年的面貌。”呂淼說。
2015年,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跌入谷底,拍賣業(yè)熱盼新買家出現。但拍賣會成本轉化率低,保利等大型拍賣公司做一場預展需花費超千萬元,平均到觀展、辦理號牌到最后競拍的人群身上,費用太高。
“網絡成本很低,也給可能出價的人提供了最低門檻,吸引更多買家參與藝術品收藏、消費,這是互聯(lián)網給行業(yè)帶來的真正變化。”藝典中國CEO邱童對本刊記者說。
其實從全球范圍看,藝術品電商的真正崛起也不過2014年前后,至今尚未產生居于統(tǒng)治地位的企業(yè)。從這一點來說,中國與世界同步。
佳士得在2010年前后建立了網上交易板塊,2015年上半年線上交易總額為990萬英鎊,這個數字在其總交易額29億英鎊中占比微小;蘇富比則與ebay等探索合作。
在藝術網COO呂守林看來,傳統(tǒng)拍賣行“低頻高價”的交易形式約束了大眾的參與性。
世界頂級畫廊高古軒和谷歌執(zhí)行主席埃里克。施密特等投資的Artsy于2012年正式上線,是近年來頗受矚目的一家藝術品C2C交易平臺。
它收錄覆蓋繪畫、攝影、雕塑等多藝術門類的幾十萬件作品,并與蘇富比拍賣行及數十個國家的藝術機構合作,有進軍中國市場的計劃。
另一家收獲較高口碑的是德國Auctionata在線拍賣行,它在柏林和紐約進行網絡拍賣直播,有完整、權威的認證書,還提供估值、鑒定、修補等業(yè)務。
“最特別的是它引入了第三方評估。”呂淼分析說,有數百位鑒定專家承諾對其拍品作出正當評價。“其路線是走高端,希望搶蘇富比、佳士得的生意。”
而呂守林覺得,更好的藝術品互聯(lián)網交易模式會出現在中國。
因為中國市場需求龐大,買家需要不限場地、場次、時間的自由競價形式,藝術家、藝術機構等亟需商城、拍賣等各種平臺,“就像微拍,只要平臺找到雙方需求的結合點,新的交易形式很快會出現。”呂守林對本刊記者說。
加之中國藝術品市場規(guī)模一直與美國交替全球第一,中國藝術品電商行業(yè)產生世界級企業(yè)的志向,從理論上有了實現可能。
少數人還是多數人
當下,藝術品電商行業(yè)處于瓶頸期,多數企業(yè)未成規(guī)模或發(fā)展模式不明晰。
“人們對藝術的認知還停留在‘高大上’的印象,對平臺、交易鏈條的信任也尚未建立。”呂守林說。
王槄覺得,除了同質化嚴重外,資源占有不足、忽視客戶積累也是許多藝術品電商的先天缺陷。
“藝術資源特別是高端優(yōu)質資源,都掌握在極少數人手里,這種‘圈子屬性’使藝術品很難通過互聯(lián)網產生交易。”他說,模式并不那么重要,交易平臺需人脈、粉絲捧場,很多企業(yè)做好平臺再去尋找資源,成了本末倒置。
所以,對于多數藝術品電商來說,首先是積累客戶、經營品牌,然后線下成交。
據呂守林介紹,2016年藝術網準備開展線上培訓,用以彌補線下培訓客戶有限的不足,同時還有俱樂部為藏家組建交流圈。
其藝術品收藏鑒定中心以“買家定價”概念吸引更多網民參與:商家可以出價,買方也可以提出認為合適的價格,平臺根據多數參與者的看法確定藝術品的基本參考價格。
王槄建議把收藏級藝術品和藝術消費品分開。現在,網絡拍賣的高價成交案例,有的是直接把線下用戶挪到線上“走”流量;有的是曇花一現,如淘寶曾以115萬元拍出畢加索麻膠版畫作品《臉》,雖然它吸引了數百萬人“圍觀”。
呂淼也覺得,很多藝術品電商企業(yè)無建樹的原因是希望做“低頻高價”的藝術品交易,這與面向大眾的互聯(lián)網形成矛盾。
“高價藝術品交易在未來有可能互聯(lián)網化,但依賴于全民誠信體系的建立。”他對比說,某些大額標準化商品,消費者已經可以放心地通過網絡購買,但作為非標商品的藝術品遠未達到這個階段。
而呂守林認為,所謂“非標”其實是人們不知道一件藝術品的價格究竟是多少,“我們能看到的藝術品多為孤品,即使同一大師的相同作品,也因創(chuàng)作年代、材質等區(qū)別而價值不同。”
目前,藝術網旗下的藝術品數據化交易中心正預備上線,意在通過保留藝術品交易記錄及數據整合,為買家提供藝術品及藝術家行情的大概參考標準。